在瓶栽金针菇生产中,有时会出现所谓的“老芽”现象,“老芽”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在搔菌前在料面形成金针菇子实体,还有一种是搔菌后,料面大部分没有形成原基时先出现了少量子实体。
虽然这两种在形成时间上有明显的的区别,但是形成的原理基本一样,主要是以下几点。
1、发菌时间长
因为某些原因发菌速度慢,发菌时间长,料面菌丝成熟,形成原基或者子实体。
2、发菌速度快
因为单瓶装料少,或者培养基透气性非常好,发菌速度太快了,在15天左右发满,到搔菌还有一周的时间,整体过度成熟。
3、脱壁(培养基收缩)
装瓶过松,或者培养室湿度小,导致的培养基收缩,在瓶口出现“脱壁”的现象,在空隙里容易形成子实体,这种也叫“边菇”。
4、液体菌种浓度偏高
发酵罐液体菌种浓度高,菌球偏大,接种后在料面有菌球聚集,培养后期聚集的菌球形成子实体。
5、培养温度不稳定
虽然金针菇是恒温结实出菇的食用菌,但是在培养阶段后期,如果温度不稳定,或者局部冷风刺激,这部分就容易先出现子实体。
6、培养时见光
金针菇菌丝对光线比较敏感,一些培养室的叉车通道有常开的照明,受到光线刺激后形成原基或者子实体。
7、培养基颗粒较大
培养基颗粒较大,或者培养基上部较松,在原材料之间的空隙里形成较多的菌丝聚集,这部分菌丝容易成熟,在搔菌以后这部分菌丝暴露在空气中,先于后恢复的菌丝形成子实体。
8、搔菌过浅或者冲洗压力不够
搔菌时,去皮深度不足1CM,或者下冲洗压力不够、效果不好,在料面就会存留较多“老菌丝”,“老菌丝”容易形成子实体。
“老芽”,形成原理并不复杂,但是因为涉及到菌种、培养、搔菌等几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技术员才能够分析和判断。
添加菇行天下李老师微信,免费咨询食用菌技术问题。
李老师:13674230281(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