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瓶栽金针菇生产中,偶尔会出现一种现象,很多金针菇技术员称之为“堵孔”,如下图。
“堵孔”出现以后,在出菇房的表现是菌丝萌发较弱,不均匀,最终产量下降,同时容易出现烂菇、开伞的异常表现。
这种“堵孔”的批次,在整个发菌过程都是正常的,菌丝生长速度、颜色都没有异常,可以排除污染导致,所以很多的金针菇技术员都不知道“堵孔”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瓶栽金针菇“堵孔”的原因。
表现:
搔菌前,严重时在料面(大多在孔的上面)可以看到圆形的凸起,白色菌丝下面是肉质状物。
搔菌后,发现孔内有肉质状物,将孔堵死,即使经过冲洗以后肉状物仍在孔内,有时是一两个孔有这种情况,严重时全部孔都有。
发现时间:
一般都是在搔菌去皮后发现,在发菌过程中很难发现异常,个别批次会有发菌稍慢的情况,但一般不会引起注意。
规律性:
大量“堵孔”案例全部都是在某一个发酵罐接种的栽培瓶中出现,“堵孔”的数量是这一个发酵罐接种数量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
瓶栽金针菇“堵孔”现象的原因分析
“堵孔”现象,也就是形成肉质状物的原理,作为食用菌生产者的我们无法确定,因为没有污染,所以菇行天下认为是金针菇菌丝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了变异的现象。
而从出现“堵孔”的规律性上看,也非常符合是菌种变异导致的,只出现在某一个发酵罐接种的栽培瓶中,即使在培养室相邻摆放的其他发酵罐接种的栽培瓶一个都不会有,这就足以证明和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变异有关。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找到导致发酵罐液体菌种变异的原因,就可以找到“堵孔”的原因了。
因为“堵孔”现象不会连续出现,所以我们先排除掉传代母种的变异,那么剩下就是生产母种(接给摇瓶的母种),摇瓶菌种,发酵罐液体菌种。
其中生产母种,一般最少接给2个摇瓶菌种,而“堵孔”现象都是单个发酵罐接种数量出现的,所以我们又排除了生产母种的变异。
那么,就剩下了摇瓶菌种和发酵罐液体菌种了。
分析到这里,能够明确在生产中只要注意避免摇瓶菌种和发酵罐液体菌种遇到不良环境刺激而导致的变异,我们就够避免或者减少“堵孔”现象的出现。
具体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1、摇瓶菌种和发酵罐接种时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高温刺激。
2、摇瓶菌种在培养和培养好接给发酵罐前的过程中的药物、紫外线和臭氧刺激。
3、摇瓶菌种在培养过程的过多光线刺激。
4、以及在菌种制作的全过程中的其他不良环境刺激。
最后,当金针菇生产中出现“堵孔”现象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排查菌种生产流程是否有上述不良的环境刺激,同时排查整个的菌种制作流程是否规范,并且加强。
金针菇“堵孔”在瓶栽金针菇生产中出现的概率很小,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以上是菇行天下个人的分析,能力有限,定有不足,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和指正。
添加菇行天下李老师微信,免费咨询食用菌技术问题。
李老师:13674230281(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