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搔菌后料面过干
症状:搔菌后料面过干,菌丝不萌发,或者萌发的很少。
原因:催芽时出菇房湿度过低,培养室栽培瓶感染细菌也会表现为菌丝不萌发。
预防措施:杏鲍菇催芽时,为了达到控制芽数的目的,催芽的湿度往往比其他品种要低很多,但是当湿度低于60%以下特别干燥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菌丝不能正常恢复的情况。另外,如果出现因细菌感染引起菌丝不恢复,要对菌种、灭菌、冷却等环节进行排查。
2、瓶口内壁分化子实体
症状:搔菌后料面气生菌丝旺盛,瓶口内壁也生长大量的菌丝,并有子实体发生。
原因:催芽时期菇房湿度过高。
预防措施:搔菌后菇房湿度是90%以上,随着原基的生长湿度应该逐渐下降,一定要注意湿度的管理。搔菌后3-5天,这是催芽的前半部分目的是菌丝恢复,湿度应该控制在90%以上,搔菌后5-7天,这是催芽的后半部分,目的是控制芽数,湿度最低可以控制到60%,整个
催芽阶段湿度从98%降到60%,所以一定要加强湿度的管理。
3、不形成原基
症状:10天以上不能正常分化出原基。
原因:催芽期间出菇房温度管理不合适,或者细菌感染也会导致不能分化出原基。
预防措施:在12-26℃的范围内,杏鲍菇都可以生长,但是在原基形成期(7-10天)内,温度应该控制在15-18℃,同样,如果出现因细菌感染引起的不分化,应该对菌种、灭菌、冷却等环节进行排查。
4、原基畸形
症状:原基呈块状、球状等畸形。
原因:培养时期温度、通风管理不合理,导致后熟不够引起的生育能力下降,原基畸形,不能正常分化出子实体。
预防措施:导致后熟不够要从多方面的原因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积温不够;二是培养室通风不好,导致菌丝在缺氧状态下生长。一般培养室温度23℃,累计积温800℃。杏鲍菇菌丝培养阶段需氧性强,二氧化碳浓度要控制在3000ppm以下。
5、菌柄弯曲
症状:杏鲍菇子实体形成后菌柄生长弯曲。
原因:杏鲍菇在形成原基的时候受到细菌等杂菌的侵染引起的菌柄生长障碍,另外,菌种退化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催芽时期的湿度管理,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加强出菇房的卫生清理,减少污染源;尽可能使用可靠厂家的菌种,避免自己扩繁引起的菌种退化。
6、菌柄表面畸形
症状:菌柄表面出现如图的畸形状。
原因:培养时期温度、通风管理不合适;培养基指标不合适;菌丝轻度后熟不够;原基形成时期温度过高,以上几点都有可能出现菌柄表面畸形的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培养室温度、湿度的管理工作;增加培养基原材料的种类和添加量、装瓶量;增加后熟程度;原基形成时期温度不要超过18℃。
7、烂菇
症状:子实体形成后出现腐烂现象。
原因:催芽时长时间的湿度过高,感染假单胞杆菌等细菌引起的杏鲍菇子实体腐烂。
预防措施:避免催芽和生育时期连续的高湿度状态,同时避免二次感染,如果培养时期后熟不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8、料面分泌黄水,腐烂
症状:搔菌后,随着菌丝的恢复逐渐开始产生黄水,越积越多,导致原基和子实体腐烂。
原因:搔菌前菌丝已经感染细菌,冷却、接种、初期培养等环节操作不当都会引起细菌感染。
预防措施:注意冷却时不洁净空气回流进瓶内,加强接种环节的操作,避免初期培养风速过大导致细菌侵染,总之,所有生产环节都要加强无菌操作。
9、菇体表面生长菌丝
症状:发生病害的杏鲍菇菇柄生长白色绒毛状的气生菌丝,严重时菇盖也会出现。
原因:杏鲍菇生长环境湿度过高,导致菌丝生长;感染某些霉菌也会出现类似的白色绒毛状,应与菌丝加以区分。
预防措施:这种状况是由于生长环境湿度过高造成的,应该增加出菇房换气次数,降低湿度,加强管理。
10、菇蝇侵害
症状:如图,菇体畸形。
原因:固体被菇蝇等害虫侵害,导致菇体畸形。
预防措施: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同时出现,杏鲍菇生育室温度控制在18℃以下,避免高湿环境和干湿急剧变化,加强出菇管理;采收后的杏鲍菇残渣一定要及时清理,特别是菇架、地面的缝隙一定要留心。
11、畸形菇过多
症状:出现过多的畸形杏鲍菇。
原因:装瓶重量过低;催芽早期原基干燥;培养基出现脱壁,缝隙间出菇也会引起畸形菇。
预防措施:增加装料中,和配方中的营养物质的添加量。
12、漏斗菇
症状:杏鲍菇菇帽呈漏斗状畸形。
原因:杏鲍菇分化后出菇房通风不足引起的二氧化碳过高,导致子实体畸形。
预防措施:加强出菇房的通风管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到3000ppm以下。
13、菇体过小
症状:杏鲍菇子实体过小,长不大
原因:催芽的时候湿度过大,导致子实体分化过多;或者菌种退化。
预防措施:杏鲍菇催芽时期,环境湿度过高会增加出芽的数量,菇体呈小型化。催芽时期要注意湿度管理,以抑制过多的出芽;另外,要防止菌种繁育不当,出现退化。
14、菇体萎缩
症状:从菌柄就开始萎缩,菇体停止生长。
原因:杏鲍菇原基形成时期,或者杏鲍菇生育早期子实体感染细菌所引起。
预防措施:子实体分化后应该进入到生育阶段的管理,降低湿度,如果仍保持高湿环境就可能出现此情,出菇环境卫生不好,细菌含量过高会加剧感染;湿度控制应该尽可能减少正常生理吐水情况的出现。
15、菇盖形成凸凹不平状(瘤盖菇)
症状:在菇盖表面形成凸起,导致凸凹不平,我们常说的瘤盖菇。
原因:杏鲍菇生长环境温度过低。
预防措施:杏鲍菇在14℃以下生长菇帽颜色变深,出现菇盖表面凸凹不平的情况,不同品种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16、菇柄褶皱病
症状:菇柄膨大,出现褶皱状的纹理。
原因:杏鲍菇原基形成时,或者子实体分化后早期受到细菌感染和杏鲍菇孢子感染而产生的病害。
预防措施:催芽和生育分开管理,避免杏鲍菇本身的孢子到处飞散;定期清洗出菇房,避免二次感染。
17、菇体不对称
症状:杏鲍菇生长的方向不一致。
原因:搔菌后催芽时期湿度过高,瓶颈内壁出现气生菌丝而形成原基出现的症状。
预防措施:搔菌要进行彻底,催芽时期的湿度管理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湿度可以适当高一些,后半部分逐渐降低湿度。
18、菇体软弱症
症状:杏鲍菇菇体纤细,软弱,长不大。
原因:催芽时湿度高,瓶颈内壁出现气生菌丝而形成原基出现的症状。
预防措施:催芽时期,菌丝萌发后湿度过大,一定要防止瓶颈内壁形成气生菌丝。
19、子实体数量过多,长不大
症状:子实体分化的过多,每一个都很小。
原因:催芽时湿度过高,长时间处于90%以上,搔菌过浅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预防措施:催芽期间控制好合适的湿度,另外,搔菌尽量深一些,做到至少10mm以上,最好15mm。
20、粉红病
症状:杏鲍菇菇体一部分变成粉红色,逐渐停止生长。
原因:子实体幼小时期感染细菌(Spicellum roseum)导致,和生育室湿度过高有一定关系,往往是多种细菌复合感染。
预防措施:和金针菇相比,杏鲍菇生长的温度高,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对出菇房进行彻底和定期的清理时十分必要的。
21、瓶壁出菇
症状:原基在瓶壁出现。
原因:催芽管理时,料面表面过干;或者培养室湿度过低,导致培养基收缩与瓶子之间出现空隙。
预防措施:增加装料量,防止培养时培养基收缩,另外,催芽时防止培养基过干。
22、菌柄分化
症状:杏鲍菇的菌柄分化出新的子实体,类似金针菇的丛枝病。
原因:杏鲍菇子实体形成后,生长受干燥、二氧化碳等影响而受到抑制停止生长,菌丝体达到二次分化的条件。
症状:避免原基形成后干燥时间过长,生育初期加强湿度管理,同时要不免生育室出现高二氧化碳的情况。
23、料面感染绿霉、青霉
症状:料面感染绿霉、青霉等霉菌,表面呈绿色。
原因:培养温度过高,或者通风不好所引起的染菌。
预防措施:接种后帝第十天开始进入呼吸旺盛期,10-25天的瓶间温度要特别注意,瓶间温度不能超过22℃。
24、杏鲍菇酵母病
症状:正常生长的子实体菌柄在一夜之间变成黄褐色。
原因:生育室酵母菌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杏鲍菇酵母菌感染。
预防措施:加强生育室的卫生清理,避免酵母菌的累积。
25、菇体吐水
症状:杏鲍菇菇体表面分泌出透明的水滴。
原因:杏鲍菇生长的时候代谢十分旺盛,子实体如果出现代谢异常会导致菇体表面的代谢水结露,细菌和酵母菌感染会加剧吐水现象的出现。
预防措施:加强出菇房的湿度管理,一般秋天和春天比较容易出现,这一时期湿度管理要特别注意,栽培时,坚持偏干管理的原则。
菇行天下【QQ号/微信号:3140797309】,菇行天下食用菌交流群:236639660。
本文由菇行天下根据日本kinokkusu株式会社资料整理,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