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菇行天下液体菌种培训第29期开课的第2天,今天在上课休息的时候谈起了不同品种之间杂交的问题,偶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有很有意思又值得回味一件事。
那时菇行天下供职的公司生产的是白金针菇,偶尔也会做一些其他品种的栽培试验。当时是固体菌种袋栽,两头出菇的生产方式。
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一个菌袋一头长出来的是白金针菇,而另一头长出来的却是黄金针菇,从表面看起来是我们把菌种搞错了,因为当时栽培试验的品种就包括黄金针菇。
这件事自然引起了老板的重视,老板在几次开会的时候对我和技术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我们坚信无论是母种还是原种(直接用原种栽培)都不会搞错,菌种是食用菌技术员最为重视的,是绝对不会出现弄混的情况,但事实却是在白金针菇的菌包里长出了黄金针菇。
之后,我对这件事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一是要还自己的清白,二是从技术上要知道事情的真相。
首先,通过对生产记录的查找,确定了黄金针菇母种并没有搞错,因为那时白金针菇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黄金针菇母种生产的数量很少,转接和使用记录确定菌种没有“混淆”。
那么,会不会是白金针菇出现了黄色的变异呢?
通过对一头出来的黄色金针菇形态、颜色进行认真的观察发现并不是变异,因为其形态和颜色符合处于试验阶段的一个黄色金针菇品种的特征,很明显这就是那个品种:著名的金杂19。
初步得到的结论是:确实是试验的金杂19混进了白金针菇中了,那么除了母种阶段,就一定是原种阶段了。
但是,原种接种后在原种培养室都是分别后放置在培养架上的,是谁,在什么时候把金杂19的原种混进了白金针菇的原种中了呢?
询问了负责原种的技术员和工人,他们都确定自己不会拿错菌种。
这件事,似乎就成了悬案。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真相付出了水面。
那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公司来了重要领导参观,老板让我一起陪同,当参观到原种培养室时,老板在两列培养架的中间给领导介绍生产情况,一边讲,一边拿起了一瓶原种,在兴致勃勃的给领导们讲解之后,又把这瓶原种放回了培养架上。
终于找到了原因:老板从左面拿的原种,却放到了右面的培养架上!
白金针菇长出了黄金针菇的原因找到了,要不要和老板去理论一番,明明是您犯的错误,却批评我们。
后来,仔细思考后明白了:的确是老板拿错的菌种,而错的确实是我!
这件事的心得如下:
1、白金针菇和试验品种不应该放置在同一个培养室,或者说有条件时尽量避免。
2、白金针菇原种数量大,不能实现每一瓶都贴有标签,但是黄金针菇数量少,可以每一瓶都贴有标签。
3、母种做了转接和使用记录,原种也应该做到,尽管数量更多。
4、在原种培养室应该记录每个品种进库和出库的数量记录,并定期核对数量。
5、重新规划参观路线,重要环节不允许参观。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仍旧记忆犹新,这件事到现在细细体会依然对作为食用菌计划员的我们具有借鉴的意义。
一是: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借口将责任推给被人;
二是:菌种对食用菌技术员的重要性,那可是还关乎到我们荣誉的。
李崇鑫(菇行天下)手机号/微信号:13674230281,欢迎从事食用菌的朋友加菇行天下微信,交流食用菌技术,解答生产、技术难题。
菇行天下食用菌微信公众号:guxingtianxia-li,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