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瓶栽金针菇,1100ml:平均单产250g,目标是平均单产300g,300g,当时对于大家来说是多么的遥远!
10年后,2016年,瓶栽金针菇,1100ml:380g/瓶,1200ml:450g/瓶,1400ml:550g/瓶。
单产的提升,是通过技术、设备、管理、菌种等多方面实现的,但是真正促进食用菌行业发展的是“竞争”,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白金针菇一直是食用菌市场的宠儿,谁能种出白金针菇,谁就能挣钱;谁有白金针菇的货源,谁就能挣钱。
记得那是在2002年,菇行天下在防空洞做白金针菇,经常会有外地经销商等在防空洞口准备拿货,为什么?是因为那时白金针菇太紧俏了,经销商晚上接到货,第二天早上出货,
一进一出,不超过24小时,每斤金针菇的利润在1元以上是常有的事。
当时白金针菇的工厂化厂家很少,只有台湾人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建的工厂,因为利润相当可观,市场几乎不存在竞争,工厂之间相安无事,自然没有发展的动力,那一段时
间,白金针菇的技术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2006年前后,金针菇的暴利开始吸引大批的资金涌入,金针菇的价格开始下滑,但是价格一直处于高利润阶段,直到在2013年春季,金针菇产能出现井喷现象,价格开始迅速下降 ,金针菇市场竞争时代正式开始。
市场对金针菇的要求是:白、干、硬、整齐,菇帽小,保存期长,谁家的菇好,价格就卖的高一些,这就逼得金针菇厂家必须进行技术和设备升级,加强管理,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日本菌种公司在这期间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新建的金针菇工厂厂房设计更加合理,设备更先进,产量更大,金针菇单产迅速提高,在总产和单产方面早已经超过日本的韩国。
今天,8月28日,如意情在连云港的食用菌工厂举行了奠基仪式,早前,众兴菌业在东北的工厂落地吉林市,雪榕生物上市后也在扩建,食用菌行业新一轮竞争即将开始,很多人认为竞争对食用菌行发展不利,菇行天下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竞争,食用菌行业才有了空前的发展,因为竞争,停滞不前就会被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金针菇单产的迅速提升,只是十年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缩影,竞争成为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竞争优胜者,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竞争失败者会被市场淘汰,有竞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
李崇鑫(菇行天下)手机号/微信号:13674230281,欢迎从事食用菌的朋友加菇行天下微信,交流食用菌技术,解答生产、技术难题。
菇行天下食用菌微信公众号:guxingtianxia-li,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