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在《为什么说“窝口插棒”方式不适合做菌种?》一文中,菇行天下就建议不要使用“窝口插棒”方式做栽培种,具体原因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原文,这里不在重新论述。
从2016年,到现在7年的时间过去了,菇行天下不建议使用“窝口插棒”方式制作栽培种的观点保持不变,时光匆匆,小李变老李,但在技术观点上我还是那个有点“犟”的小李。
但是,最近几年菇行天下发现用“窝口插棒”方式制作栽培种的确越来越多了,甚至有成为栽培种主流的趋势。
目前,大部分的食用菌工厂化都采用了液体菌种,固体的栽培种主要用于非工厂化品种,使用量比较大的是木耳、香菇、平菇这三个品种,这三个品种的菌种厂现在大部分都是采用“窝口插棒”制作栽培种,然后销售给种植户。
菌种厂逐渐都采用了“窝口插棒”方式的原因主要是“窝口插棒”装袋和接种的效率高,加上最近几年“窝口插棒”的装袋窝口插棒一体机,和液体菌种自动接种机的更加成熟。
既然这么多的厂家选择使用“窝口插棒”方式,自然有其合理性,存在即合理。
菇行天下对于不建议栽培种使用“窝口插棒”方式的技术观点保持不变,同时也无法改变,那么就给使用“窝口插棒”方式制作栽培种的厂家和种植户提一些建议。
1、冷却环境
“窝口插棒”方式,如果采用高压灭菌,需要在“棒”上打一个孔,在灭菌后出锅和冷却环节,因为有了这个孔,菌包和外部环境就是连通的,如果出锅和冷却环境达不到相对无菌的要求,外界杂菌就可以大量进入菌包内部,进而导致污染。
2、培养环境
同样的道理,在培养时,接种后封口的海绵也容易进入杂菌,而且无论人工还是机械“塞”海绵都容易出现不到位的情况。所以,“窝口插棒”方式对于培养室的环境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前期菌种萌发和定植时期。
3、萌发检查
因为“窝口插棒”方式是在孔内接种,相比料面接种不容易观察菌种的萌发情况,所以在接种以后,技术员要对菌包进行抽检,拔掉棉塞观察液体菌种的萌发状态,抽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整批淘汰
因为“窝口插棒”方式,菌丝生长是从孔内开始萌发吃料,然后由内向外的生长,虽然前期进行了抽检,但是有些前期的污染仍旧无法观察到,当生长到后期可能就会有一部分杂菌在菌包表面有所表现。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这种污染的菌包的数量,可以判断出还会有相当一部分菌包也是污染的,也就是“窝口插棒”方式实际污染率比通过菌包表面统计出来的污染要多很多。
所以,用“窝口插棒”方式做栽培种污染率的要求要更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标准,污染率超过一定比例就不要作为栽培种出售,用来出菇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可以看出用“窝口插棒”方式制作栽培种对于食用菌工厂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对净化和培养环境的要求,如果不具备条件建议就不要使用“窝口插棒”方式来制作栽培种。
最近几年,用“窝口插棒”方式制作出菇菌包也逐渐增加,除了上面的四点建议,在南方,或者高温季节采用“窝口插棒”方式需要特别慎重。
最后一句话:“窝口插棒”,有利有弊,谨慎采用。
添加菇行天下李老师微信,免费咨询食用菌技术问题。
李老师:13674230281(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