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一份资料上看到韩国有一种褐色的金针菇,大概是10年前吧,后来问过几个韩国专家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当时对这种褐色金针菇很感兴趣,因为工作越来越忙了,这件事就逐渐淡忘了,上几天,食用菌商务网的一条消息《韩国推出棕褐色新品种金针菇》,让我一下子又想起了褐色金针菇。
关于韩国最近开始商业化栽培的棕褐色金针菇,目前国内掌握的信息很少,品种来源有两种最大的可能:一是野生金针菇驯化而来,二是黄色系金针菇的基因突变而来。具体是哪一种方式而来,我们不做过多分析。
菇行天下重点分析一下,韩国能够培育出棕褐色金针菇并进行商业化栽培,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1、同一品种的差异化
这一点在白金针菇上最为典型,现在除去西南三省还有一定量的黄色金针菇,其余所有地区鲜品全部是白色金针菇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逐渐对金针菇失去了新鲜感,转而消费其他食用菌,或者蔬菜了,这种状态需要用产品的差异性来刺激消费,目前中国金针菇行业正需要黄色金针菇、棕褐色金针菇、粉色金针菇等差异性的产品,来避免过度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2、专一品种的育种
常规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就有50多个,无论是高校、科研单位、民办研究所,在菌种选育上应该集中在自己的优势品种,针对一个品种进行长时间的选育工作。日本的菌种公司,和大多数日本企业一样规模都不是很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会在某一个品种上具有很强的育种能力,在这个品种上保持行业内的绝对领先地位。中国的菌种科研机构则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不利于在一个品种上达到极致。
3、育种的动力来自何处
选育一个优良的品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培育的优良品种很快就会被复制,对于企业来说,自己投入精力和资金研发的优良品种很可能为竞争对手做出了贡献,这样整个行业就都缺乏研发菌种的真正动力,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也要提高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稀有品种的价值
无论是在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基础上推出棕褐色金针菇,还是在野生菌中驯化出新的品种,未来几年,新品种驯化的价值会越来越大,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多品种具有驯化价值,野生稀有品种的驯化,不仅能够丰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也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多野生菌的美味,野生菌的驯化需要科研人员做大量的工作,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相信很多食用菌企业和技术员对韩国棕褐色金针菇的商业化栽培很感兴趣,会想到引进栽培,但是我们更多是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自己的“棕褐色金针菇”?
李崇鑫(菇行天下)手机号/微信号:13674230281,欢迎从事食用菌的朋友加菇行天下微信,交流食用菌技术,解答生产、技术难题。
菇行天下食用菌微信公众号:guxingtianxia-li,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