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菌种的纯度至关重要,无论是食用菌工厂还是食用菌栽培户都存在对液体菌种检测不够重视的情况,只是通过简单的颜色、味道、形态方面等宏观方面进行判断,往往会出现判断失误,错将染菌发酵罐菌种投入生产的情况,菇行天下建议应该将颜色、味道、形态等方面的宏观指标作为辅助依据,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最终判断依据,菇行天下从以下几点分析为什么液体菌种一定需要检测才能接种。
1、发酵罐培养后期染菌有可能在宏观上没有表现
发酵罐灭菌、接种和培养前期染菌,在培养后期从颜色、排气味道、形态等方面会表现的很剧烈,通过宏观表现很容能判断出来。然而,发酵罐全程通气培养,全程都有染菌的可能,在培养的后期(培养的最后两三天)因通气等原因染菌,就无法通过宏观表现判断出染菌,即使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也可能无法判断,因为当时杂菌在整个发酵罐中占的比例还不足以影响到颜色、排气味道、形态等宏观指标,这样的液体菌种接种后,即使在培养时没有异常,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产量。
2、宏观判断液体菌种容易受到人为判断失误的影响
从颜色、排气味道、形态等宏观判断液体菌种完全是以技术员的经验标准的,很难形成书面指标,人为因素为主导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比如技术员感冒,情绪焦虑等。另外,会出现宏观指标模棱两可的情况,为避免失误,往往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
3、有一些细菌感染后不会体现在宏观状态
如果感染的是酵母菌这样的杂菌,对气味、颜色、菌球大小等宏观状态会有很大影响,很容易进行判断,但是,当感染某些细菌时,表现就会很轻微,甚至即使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也有可能察觉不到异样,但是这种杂菌接到固体后,三天左右就会表现出来,造成极大损失,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夏季多雨的季节,这点是菇行天下亲身经历,至今心有余悸!
综上所述,菇行天下建议,制定严格的液体菌种实验室检测制度,以检测制度为依据,对液体菌种进行检测,这样才能避免因发酵罐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而造成损失。
菇行天下 QQ:3140797309 菇行天下博客,关注食用菌栽培技术和食用菌从业者的自媒体。
